top of page
(Waiting for approval)

Dr. Junwen Zhu,

留德預備部同學,好友

追思張首晟
朱俊文,張首晟留德預備部同學,好友

文革才結束,改革開放剛起步,中國政府決定送一些年輕的本科生出國留學。與先前選送的進修生不同的是,本科留學生是要在國外大學從一年級開始讀起,據說這樣雖然花錢較多,卻更能與當地的學生打成一片,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事作風。
在北京的教育部,從1978年高考錄取的應屆生中,根據高考成績選拔出100人,準備派遣到西德留學。我們這100人接到通知,離開了各自才就讀了5個月的母校,奔赴由教育部為我們這100人而在同濟大學新設置的"留德預備部"報到。"留德預備部"一開始被稱之為"留德預備班",是教育部根據中國和西德兩國政府在此不久前簽署的協議而創建。師資和教材全由德方提供,包括工程制圖工具和每人一個,先前從未見過的電子計算器。
進到留德預備部,張首晟才剛過16歲生日。對他的第一眼印象是一個文靜的少年,那副直到他20多歲還保持著的略帶童稚的娃娃臉總帶著微笑,看上去比他實際年齡還小一些,但他卻長得比我們大多數同學還要高,高高瘦瘦,像隨風飄來的一般。他談吐舉止儒雅謙和,但一開始我併沒有覺得他與眾不同。
才開始學德語不久,因我與他不同班,但他神奇的語言學習能力,很快在我們100人中傳開了。我們的課堂設於西南二樓,座落在同濟大學的最深處。當時有自行車的同學很少,張首晟常搭我的便車。出於好奇,我事先從字典裡找出幾個沒有學過的孤僻的單詞。一邊騎車,一邊聊天,不經意時問了他這幾個單詞,他隨口答出。我又隨手指著沿路的事物又問,他又對答如流,而且名詞的中性,陰性,陽性和複數的變化,動詞的人格和時態的變位一併說出。我沒對他說什麼,只是與他和平常一樣繼續聊下去,可是我內心驚奇不已,我的天哪,那小傢伙,難道連字典都背下了?!真是神人也!
在這100位留德預備生中,奇才,專才,通才林立,但張首晟學習的步子真快,走得高,寬,遠。他書看得雜,范圍寬,興趣廣,讀得快。既能快速抓住重點,又能將格言和精闢之處背誦得一字不漏。他領悟極快,更難能可貴的是,他能從中自我昇華,在思想上達到另一境界。他的思維模式和看問題的切入點讓我常常覺得不可思議。
很快他成了我們這批同學中公認的佼佼者,既驚訝他的無以倫比的天賦,又以他為傲。雖然永遠追不上,但我仍以他為榜樣,見賢思齊,自我激勵。
張首晟性格開朗樂觀,幽默外向,活潑調皮,大家在一起,無拘無束,開心時他開懷大笑,那時刻我們大家都是同學好友,談笑間不會想到他是一位特殊的天才。若是初次與他見面,不知道他是誰時,人們不會覺得他有特別之處。他平易近人,熱情洋溢,非常具有親和力,什麼話題他都有興趣。只是深入交談過後,才領悟到他才華橫溢,與眾不同。
在留德預備部,朝夕相處了1年又2個月,他在德國留學期間我們又有相聚了多次,同學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。近40年來,每次能與張首晟近距離交流,總是感到無意中收獲良多。大學畢業後,我與他從來不討論物理,大都談及德國的時勢,歷史,人文。他對事件細節的關注,連人家國防部長的博士論文都去讀了,諸如此類,一次次地讓我感到震憾,如同在留德預備部期間一樣。
2017年我告訴他,我將在柏林工作4個月,他說他那段時間正好也要到柏林,我不接他的話。去年他告訴我,2018年7月他會在維爾茨堡(Würzburg),我沒有去找他。不是不想見他,只是知道他太忙,要見的同事朋友多,要處理的事情多,不忍心佔用他的時間,想讓他多些休息的時間。如今卻再無機會與他面對面地交流了。
張首晟曾經在8年前的2011年寫給我:"As time goes by I find the time we spent together, both 30 years ago and now, more and more precious... (隨著時間的流逝,我覺得我們在一起的時光,無論是30年前,或是現在,越來越值得珍惜⋯⋯)"
我對能有機會在近距離感受到,什麼叫天才,對我們的同學友情和對過去在一起的快樂時光,將會永遠珍惜的。張首晟的思想和科研成就對人類做出了重要的貢獻,這會一直影響著我們。他永遠是我崇拜的偶像。

bottom of page